浅谈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岗位管理的途径
--邛崃市拱辰中学 杨光明
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,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提高管理效能的途径。
教育也不例外。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影响,教育在长足发展的同时,也积聚了一些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因素,如:职业倦怠、分配方式的误区、心态的倾利化等。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大些,又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措施,所以,受到的冲击不可小觑。
如何找个支点撬动教师工作积极性,改变非理想的教育现状,就成了我们教育人想迫切解决的管理课题。
二零一三年,我校结合“县管校聘”改革,实施竞聘上岗--岗位管理试点,探索如何改变管人用人的方式,实施以科学、有效、和谐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,提升学校的品质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,摸索出了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。
一、改变管理理念:思路决定出路
以前,我们都习惯了人管人的模式,都在按管理者的认知安排人,使用人,力争将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这种模式让教师们都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,即使有点意见,也在领导以情动人的劝说下,接受了工作。工作的目标也较为模糊,教师也不知用多大的力,才能达到目标,即便实施计划之初雄心勃勃,但以“平均数”(一般以校平均数、县平均数)作为参照目标的可变性,让教师又觉得目标不可捉摸,长久的坚持中就可能出现懈怠。
结合竞聘上岗工作,我们开始思考,能否找到一条新的途径,解决以上的问题。当时,也出现了两种观点,一是以前的管理方式虽然不是高效但仍然还是有效的,何必去“吃螃蟹”呢;另一种声音是,教育的形势在发生变化,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促使我们要去思考:如何与时俱进,在改革的进程中找到一条适合现代学校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。经过对校情的分析,对成都作为教育部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相关文件的解读,对教育管理模式优劣的对比,我们形成了共识,开始了我校“岗位管理”模式的实施。
二、实施岗位管理:摸索中前行
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,让教师变“被动”工作为“主动”工作,就成了我校实施“岗位管理”的标的。
在设岗之初,我们就对岗位数、岗位的职责、岗位的目标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幷公示,让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比对,看什么岗位最适合自己,预想自己的第一选择、第二选择……
由于是试点,教师们起初很茫然,就像小孩长期被大人牵着手走路,一下丢开了不适应一样。经过学校的广泛宣传,教师们理出了些头绪。
教师们的第一选择呈现“五花八门”状态,有的以生存为第一要素,先以自己最强的实力竞争最容易获取的岗位,有的以自己的爱好取舍,完全不顾是否有实力竞聘到所想的岗位,有的打起了小算盘,报自己最弱项的岗位,想落聘后跳槽到新的地方就业……
一石激起千层浪,竞聘上岗让职业倦怠较为严重的教师群体活跃起来,他们开始思考,什么适合自己?可不可以换个岗位?我究竟能做些什么?我的竞争力究竟有多大?如果竞争到某一岗位,我在这一岗位能获取什么等级?
学校顺势利导,让教师们除了认真吃透岗位职责外,还要关注岗位目标,幷提示,以后教师的考评,绩效的发放等都是以完成岗位目标情况来定的。教师们开始关注:假如我竞争到某一岗位,目标能否达成,达成度是多少?
这些思考,把教师从“被动”接受工作安排,变成了“主动”去思考:我选择什么样的工作?我怎么才能完成工作目标?
激活了这潭水,只是有了良好的开端,朝纵深推进,又遇到了新的问题。
在教师群体中,有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:优秀的教师教什么学科都优秀,中等的教师就要选择自己的强项才能做到优秀,管不住学生的教师只有遇到好的班主任才能顺利完成工作目标。学校的管理就像“田忌赛马”,必须因地制宜,因人因事因情况的变化而出“不一样的牌”,打不同的“组合拳”。
现代社会的竞争,是团队的竞争。团队的核心竞争力,来源于团队的全局意识与合作能力。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,如何让他们从“关注个体”上升到“关注群体”,就是启动团队优势的“点火塞”。个人离不开团队,团队由个体组成,二者如何兼顾,即在促进总目标完成的过程中,同时展现个体的才能,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就成了我们基层管理者探究的课题。
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分类分析,摸排了“一专多能”的教师是哪些,“独专独能”的教师是哪些,靠别人“打配合”的教师是哪些。我们先默默关注教师对岗位的挑选,凡是不影响大局的,我们就顺其自然,觉得偏差较大的,我们采取“同行”建议的方式提醒,唯一值得我们下工夫的是,如何巧妙地引领优秀教师选择既利于自身成长,又利于团队合作的岗位。
通过系列的工作,我们完成了教师的“就位”。拉开了目标引领行动的序幕。
三、落实目标引领:彰显管理优势
我们把学校的工作人员分成了三个大的层面:管理层面、一线层面、保障层面。每个层面的人员设立了个体工作目标和团队工作目标,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各自的岗位目标。
对于管理层,我们设立了三个目标体系组成管理人员岗位目标:一是作为管理者的目标,即分管工作的完成情况,“配合角色”的称职情况;二是作为教师角色的履职状况;三是学校“重点扶薄”的效果情况。
我们把定性指标尽量化解成定量指标,每项目标都有具体的指标考核。这种方式,让管理者明白了自己的工作范围,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。彰显的效果是:一是行政成员把被动接受工作,变成了主动安排或参与工作,积极性较前大增。二是他们能预测自己付出什么程度的努力,可以收到什么样的效果。若目标愿望与现实有差距,就会促使他们不断反思:方法是否得当?措施是否有力?三是为教师作出了榜样,既可以鼓舞教师团队努力实现岗位目标,又让行政成员绩效考核“定性”过多受教师“诟病”的难题迎刃而解,所产生的和谐的干群关系,更加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。
一线人员的岗位目标明确而且明细,操作性强,谁努力谁就离目标近一些,谁的方法恰当,谁的效率就高一些。彰显的效果就是:一是埋头苦干作实事,心无旁骛;二是钻研业务成需求,主动学习;三是改进方法成常态,主动作为;四是团队意识明显增强……
后勤保障人员,我们设立了两项指标作为他们的岗位目标,一是承担固定工作量的岗位目标;二是临时性工作的岗位目标。这两个目标,我们根据其完成效果,设立三个等次,主动积极工作且效果好为优秀等级,积极工作且效果好为良好等级,工作努力且完成目标为合格等级,等级里面又设立了变量考核标准,努力的程度不一样,获得的效果就有差别,绩效考核的结果就会发生变化。考核办法也有讲究,采取两步考核法:一是绩效考核领导小组根据其岗位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其等级,二是行政成员根据其完成目标的达成度确定其等级内的具体值。彰显的效果是:一是树立了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;二是明确了优秀的后勤人员的起始标准是:主动积极作为;三是培养了后勤人员的全局意识。
四、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:义务教育管理者的探索之旅
通过实施竞聘上岗,落实岗位管理三年多的实践,我们感觉到学校向正能量方面的明显变化。
通过岗位目标管理的实施,我们体会到了:在义务教育学校,新的管理模式更加理性与科学,干群关系更加融洽,团队意识更加浓厚……
我们在思考:当下,教育的技术已比较先进,教育管理的手段也趋于“恰当”。后一步,我们想在“岗位管理”中融入“灵魂”的元素——“教育走的太快,请等等落下的灵魂”(李克强总理谈: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?),这样做,是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富有灵性,更加回归本真?是否会让我们的教育人更加智慧呢?
1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